BEING HARESH SHARMA by The Necessary Stage and 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s

《谁是哈里斯·沙玛》

Reviewer: Neo Hai Bin | 梁海彬
Performance: 1 July 2017

该剧导演娜塔莉利用6个演员演绎哈里斯笔下的多个角色。演员们披上这些角色的外衣,在多个身份之间游走、穿梭、转换;观众也跟着演员们经历众多角色的情感与处境。在导演的处理下,连“哈里斯·沙玛”也变成了一种角色/身份。他是个公认的剧作家,但在其中一幕,导演播放当年哈里斯演出的片段。原来他也曾是个演员,这也曾是他的身份。身份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是该剧的主题之一。

导演选择呈现哈里斯的哪一部剧、她如何做选择、如何处理戏剧架构、如何做呈现—— 都意味着她如何为观众建构“哈里斯·沙玛”。哈里斯·沙玛究竟是谁?他能够被“本质化”成一个单一固定的身份和职责吗?该剧开始时,演员们念出哈里斯创作过的剧名,到了最后,甚至还把《等待戈多》和《圣经》列入哈里斯的作品行列里头。在舞台上,演员有绝对的权力为观众建构“哈里斯·沙玛”这个角色,而观众只能接受。甚至,坐在观众席的哈里斯·沙玛也只能接受。

哈里斯·沙玛笔下的角色都来自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,某种程度上而言,也是他自己的一部份。他笔下的好公民、教师、印尼女佣、议员、自杀者、政治犯、精神病患者…… 既是他的多重面貌,也是新加坡社会的多重面貌。该剧反复强调“Being ________ in Singapore”,为身份认同的议题设立了具体的语境。因为,脱离了新加坡这个语境,所有的角色和身份马上会产生另一种意义。这些角色之所以成立,恰恰因为他们在新加坡的语境下产生、变化。“哈里斯·沙玛”也必须要在新加坡的语境下才能产生,而“新加坡”这个身份、角色,又在哈里斯的笔下不断被建构、推翻、重建—— 恰如导演娜塔莉安排演员们在舞台上不断披上、脱下、调侃、投入那许许多多不同的角色。

剧末,众演员们不断数着哈里斯的剧作产量,从目前的100多部剧,一直不断地接下去数着…… 是的,哈里斯会继续把“我们”写进“他”的作品里,原来“哈里斯·沙玛”是哈里斯,是新加坡,也是我们。

Do you have an opinion or comment about this post? Email us at info@centre42.sg.

ABOUT THE PRODUCTION

Being Haresh Sharma by The Necessary Stage and Cake Theatrical Productions
29 June – 02 July 2017
Drama Centre Theatre

ABOUT THE REVIEWER

梁海彬目前是「九年剧场演员组合计划」的创建及核心组员。他写的文字亦收入在:thethoughtspavilion.wordpress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