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没有真理,只有视角》
Reviewer: Neo Hai Bin | 梁海彬
Performance: 12 March 2017
五名性格迥异的老师们,对教育的不同理念和态度,让他们无可避免地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。我们看到“老师”这个标签后面有血有肉的人性。他们不是完人,他们有其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,于是他们也有视角上的盲点:对一些老师而言,坏学生永远没有救赎的可能性;另一位老师觉得自己只负责教书——“我的教师合约上没有注明我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”。通过他们的观点,我们也开始更了解“老师”这一职衔背后的复杂性。
“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”—— 然而我们一开始就看到剧中的Mr Lee对教书丝毫没有热忱,到了下半场他竟然开始怀疑自己其实并没有教书的能力。他的觉悟本应是角色发展的转捩点,然而他忽然获知教育部竟颁发给他“杰出教师奖”—— 教育部肯定了他“会教”,尽管其他教师都对他说:“不,你不会。”为什么学生眼中的Mr Lee,和教育部眼中的Mr Lee,竟然那么不同?当我们选择某个视角来关注,是否也就必然产生盲点?
而在剧中真正关心在乎学生的Mrs Phua,对O水准不及格的学生Jali给予鼓励,并告诉Jali他“一定能够找到他的价值”。十几年后,Jali回校找她,对她述说自己这些年来的际遇:他重考O水准不及格,他做了很多份工作,在社会定义下,他并没有成功,他对Mrs Phua说:“你错了”。Mrs Phua从Jali的视角看到了自己信念中的盲点…… 她的世界观被挑战,没有了绝对的“真理”总会让人措手不及,师生握手告别的那一刻,有深深的无奈。
而舞台中央的白色旋转台阶也是舞台设计师的巧思:旋转台一转,空间/场景也就随之转变,我们仿佛看见一块钻石的不同面,每一次旋转,我们就更了解剧中人物的遭遇、内心世界。该剧的可贵之处,在于它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“老师”、“教育”、“体制”、“学生”、“家庭教育”…… 等,揭露了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多面性,而这些不同的视角构成了整个教育体制的全面性。背后要如何被看到?导演帮我们把舞台的背后旋转到我们面前。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该怎么提醒自己,不要忘记去看看“背后”?
当我们能够拥有越多的视角,我们才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切入思考。也许到最后,我们依然没有办法找到“真理”,但我们能够确定自己不会成为摸象的瞎子们。
2017年的“Those Who Can’t, Teach”演员们以绝佳默契和演技撑起了整部戏,让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跌宕起伏。我看的那一场,有很多的学生观众,都很用心地看戏。我想这部戏能够历久弥新,成为经典,是因为它对人性的多重性、多元性、流动性和不确定性,提供了最直接的观察。
Do you have an opinion or comment about this post? Email us at info@centre42.sg.
ABOUT THE PRODUCTION
THOSE WHO CAN’T, TEACH by The Necessary Stage
9 – 19 March 2017
Drama Centre Theatre
ABOUT THE REVIEWER
梁海彬目前是「九年剧场演员组合计划」的创建及核心组员。他写的文字亦收入在:thethoughtspavilion.wordpress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