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COLLECTORS by The Finger Players

“《无独有偶》:情感的Collectors”

Reviewer: Neo Hai Bin | 梁海彬
Performance: 10 April 2016

十指帮把C42转换成木偶博物馆,带领观众走入了偶的世界。但我发现自己随着他们越走越远,不仅仅走入了一个世界,更见证了一个时代。

整出戏,由6个小品拼凑而成,也有展览,任观众在戏后参观、触碰、了解木偶。

《无独有偶》最大的问题是:“为什么要传承?”而每个表演者都在尝试为这个问题寻找自己的答案。

鸣阗从个人出发:一个没有根的第二/三代新加坡人,她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?振发回忆自己和伯芬大师与Christina Sergeant大师的邂逅和际遇,谈及他们如何影响了他的生命轨迹。戏中,他把自己变成了大师们前面的一抹影子,恭敬而谦卑。

Bani 抛出思考:传承与保留之后,如何处理、如何处置?而我们的选择,也许都会有政治、商业、经济等的影响。然后表演的木偶老师们庄丽娥,以及伯芬大师的儿子李貽新,都用自己的表演说出答案,包括如何传承、创新、发展、保留。新生代蔡铭仁用一个洋娃娃,质问传统和未来,也叩问自己对偶的认知和情感。

新生代(Bani、蔡铭仁)都要“传承”与“保留”,但也质疑:怎么进行、如何进行。其他资深的艺术工作者则在思考用什么方式去“发展”和“保留”。形成有趣对比。

我想起十指帮的另一出戏:《掌中》。若说《掌中》体现了一个(和一群)传统艺术家(们)对艺术和绝技的坚定与韧度,那么《无独有偶》也许更个人。每个表演者都在对着观众问自己:“我为什么要传承?”

观众见证这群艺术工作者的热忱、执着,更看到了时间。通过录影,我们看到了大师的风采,看到了鸣阗练偶的实录。所谓“功夫”,其实就是时间。

于是在时间和功夫里头,我们也就看到了最真挚的情。人与偶、师与徒、朋与友、同窗与同行、前人与后辈。

时间、功夫、情义—— 也许《无独有偶》要谈的,正是现代社会里越来越稀薄的情感。

当有形和无形的东西不断快速地消失,我的情感自然无所凭依—— 所以这个时候十指帮问我们:一个地方,若没有时间的沉淀、累积的功夫、情感的培养,那我们怎么去认同它呢?

《无独有偶》以小见大,让观众从“传承”问题联想到“身份认同”议题,是现在绝对必要的思考与探索。

Do you have an opinion or comment about this post? Email us at info@centre42.sg.

ABOUT THE PRODUCTION

THE COLLECTORS by The Finger Players
1 – 10 April 2016
Centre 42

ABOUT THE REVIEWER

梁海彬目前是「九年剧场演员组合计划」的创建及核心组员。他写的文字亦收入在:thethoughtspavilion.wordpress.com